首置上車盤的戰略作用
12-7-2017
為舒解港人置業難的困境,港府之前推出過「港人港地」,但原來「僅限港人購買」絕不表示樓價便宜。舊措施成效不彰,新任特首的林鄭月娥,表示會考慮推出「首置上車盤」,而且表明售價會考慮買家的負擔能力,不一定與市值掛勾。究竟「首置上車盤」能否遏抑樓價,有待觀察,但政策的推出,可能另有深意。
現行的居屋政策,推出目的就是協助既不符合資格輪候公屋,又難以負擔私樓的家庭置業。但居屋的售價會參考同區私樓市值,當私樓價格持續上升時,居屋不但未能竭止私樓樓價,價格反而水漲船高。
首置上車盤推出,如果改為與買家負擔能力定價,而不與市值掛勾,理論上較有可能壓抑私樓樓價。(當然,「售價與負擔能力掛勾」等於政府向買家提供鉅額補貼,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如何分配有關優惠,又是另一個爭議性話題)
部分質疑「港人上車盤」的分析認為,如果土地供應未能增加,在現有的「私樓-居屋-公屋」三層架構上,再增加一層「首置上車盤」,亦不過是架床疊屋,多建一座「港人上車盤」,同時少起一座居屋/公屋,住屋供應緊張的情況其實完全沒有改善。
不過,值得留意的是,林鄭已表明,推動首置上車盤時,會避免「Rob Peter to pay Paul(拆東牆補西牆)」;不會為了推出港人上車盤,而減少其他類型住屋供應。意味新一屆政府可能以推動新類型房屋發展為由,增加土地供應。如此,則港人上車盤除了增加一類資助房屋外,亦會有更大的戰略作用:透過推出新措施,加強政府爭取各方支持,加快開拓土地的效果。
如果在既有的私樓、居屋、公屋供應外,政府能開發更多土地,發展港人上車盤,而且可以持之以恆、每年推出一定規模的單位。那麼整個局面又會完全不同—因為整體供應的確較現水平有明顯增加。
換言之,如果一年都是平均供應3萬個單位,巧立名目增加一類「港人上車盤」,對解決香港住屋問題的作用恐怕不大。但如果巧立名目可以增加政府開發土地時的談判籌碼,令住屋供應增加,「首置上車盤」對樓市便會有另一層影響。
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7年7月12日
按計劃以「專業服務、知識為本」的宗旨,為客戶提供有內容、有質素的服務。
Facebook專頁: http://fb.com/pamortgage
按揭熱線: (852) 2167 1369
Whatsapp/微信: (852) 5596 618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