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港人首置樓」可否壓低樓價?

分享文章:

現屆政府推出港人港地政策,初衷是撥出地皮,興建的單位僅限本地人購買,減低外來購買力的影響。但實施下來,似乎對壓抑樓價的作用不大,坊間因此有建議,不如修改政策,推出「港人首置樓」,初次出售及轉讓對象僅限本地初次置業人士,可望將此類物業的樓價控制在上車客可負擔水平。但細思下來,有關建議作用恐怕有限。

早前一個港人港地項目開售,訂價未見比非一般項目相宜,更出現一人購買多伙現象,被指違反政策原意(協助本地自用買家入市?)。賣地規程增加了「僅限售予港人」的限制,而樓價未見相宜,合理解釋是本地購買力強勁,需求旺盛之下,發展商沒有理由為此提供額外折讓。

基於初版的港人港地對協助上車客入市作用有限,坊間開始出現優化建議,例如將銷售及轉讓對象限定於本地首次置業買家。其思路是:此批買家的財力有限,發展商「睇餸食飯」,投地時會考慮未來承接力,動工時選料亦會較平實,售價可望較為相宜。加上轉讓對象亦僅限上車客,亦可減少投資者入市的誘因。

但上述思路有幾個問題。其一是「首次置業」買家不一定是「上車客」;不少投資者過去習慣以公司名義入市,本人名下反而未持有任何物業,符合「首置」(或未持有物業)定義,一樣有資格購買「港人首置樓」。

即使政府杜絕假首置入市 問題仍然存在

即使政府想方設法杜絕假首置入市,例如要求買家宣誓未透過任何公司持有物業,問題仍然存在。投資者/持有多個物業的業主,一樣可利用親人名義入市。近年市場常說的「買樓靠父幹」,背後除了廿四孝父母資助子女入市外,也存在「子女未買樓,入市可慳稅」的動機。而無論是那一種動機,似乎都難以限制。此種父母協助子女入市的情況,不單買家有財力支付較大額的首期,即使子女入息較低,也可在較高入息的父母擔保下,亦可取得足夠的按揭貸款。

再討論下去,支持港人首置樓概念的朋友或者會建議,如果再加入資產審查、入息限制等措施,總可以避免財力較高的家庭以未置業成員名義入市吧?到了那時,便可將銷售對象鎖定於「真正上車客」,似乎有望控制物業售價了?

問題是:搞得如此複雜,又和一般居屋有何分別?何不直接興建更多居屋?更大的問題是:現時居屋第二市場已經存在,一樣對買家資格有重重限制;但近期居二市場仍出現超高價成交。歸根究底,樓價高企一來是貨幣現象,市場資金氾濫;二來是住宅供應追不上需求的結果。在解決真正問題前,在其他政策上小修小補,作用恐怕都都不會太大。

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7年6月14日
如有任何關於按揭問題,可直接Whatsapp聯絡我們(+852 55966181)。


分享文章:
返回目錄
WhatsApp 即時查詢按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