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躺平」的人增 會影響樓價嗎?

分享文章:

近日內地流行一種生活態度,叫「躺平」,大致的意思是,不少年輕人認為,反正如何努力也不會達到社會、傳統期望的經濟狀態,那倒不如放棄努力工作、壓低物欲、不買房、不結婚、不生育,只求維持基本生活所需。選擇此種生活態度的人如果愈來愈多,對經濟、樓價又會有何影響?

所謂「躺平」,表面看的狀態類似本地用語的「攤屍」,但前者多了一份理論及自覺──即認為低下層青年難以向上流,與其勉強自己去努力,不如主動躺下、不再追逐社會視為正常、成功的買樓、結婚、生子等目標。有需要時才打打散工、應付一下就算。此種思潮背後有一套論述,即官二代、富二代壟斷了未來,社會流動固化,努力工作都是被他人壓榨,躺平便是無可奈何的消極反抗。

香港社會也許未有一個流行的用語概括青年一代維持低消費、低物欲的理論。但「隱閉青年」等現象其實早已存在,分別只是未上升至「理論層面」(為甚麼要隱閉起來)。當內地的「躺平主義」流入香港,更多人選擇當個宅男宅女,有了理論支持,便也更理直氣壯。

說更多人會接受「躺平主義」,並不是天方夜譚。香港在居住以外的生活、娛樂成本不高,一部手機,基本已可滿足新世代的娛樂需要。對相當一部分人來說,只要有網絡、有手機,躺平並不是太艱難的決定。

影響樓價或屬過慮

但要說躺平的人增多,會影響經濟或樓價,可能卻是過慮。也許「社會固化」是客觀描述,但只要階層不是完全固定,社會仍存在流動,即使成功向上流的是極少數,卻總會引來較多的人參與遊戲。清朝二百多年,通過科舉取得「舉人」資格(理論上考試為官的最低資格)不過十多萬人,不也代代有大批人埋頭苦讀?

單說樓市,社會現實是在香港買樓,「遺傳因素」愈來愈重,即父輩持有物業,家庭可利用加按套現作首期,子女會有更多機會入市。至於父母未持有物業,子女要自行籌措首期者,入市難度大增。

躺平族非目標客源

在此情況下,後者中一部分人可能會索性「躺平」,或者是本地較常見的變種,一早放棄置業計劃,又未致於放棄工作,賺錢主要用於海外旅遊。但對前者便是另一個故事:有家庭資助,在低息環境下要應付高樓價也不是Mission Impossible。他們選擇躺平的機會便不大,供求還是處於平衡,甚至輕微供應緊張的狀態。作為「非目標客源」的躺平族人數增加,還是不會對樓價帶來明顯影響。

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21年6月2日

如有任何關於按揭問題,可直接Whatsapp聯絡我們(+852 55966181).

分享文章:
返回目錄
WhatsApp 即時查詢按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