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多家庭等上車?

分享文章:

回歸初年,港府曾有「7成家庭置業」的目標;後來因種種原因而未有再提及。近10年樓價持續上升,同期居於自置居所家庭比例卻反覆下跌,2017年數字跌穿5成。如果我們凍結人口增長,要自置居所比例回到10年前的水平,也欠缺10萬單位。

據統計處數據,2017年底,香港有49.5%家庭居於自置居所。對比起5年前,比例為53.5%,倒退4個百分點。自置居所比例倒退,原因並非很多家庭賣出自住樓,轉變身份為租客;而單純是私樓、居屋增長追不上家庭數目。

對比於2007年,當年有120.18萬家庭居於自置物業,2017年數字為125.81萬。換言之,其實10年來有更多家庭居於自置物業。奈何同期居屋只增加2000伙,私人住宅存量增加8.98萬伙,而整體家庭數量同期增加28.48萬戶。可供購買的單位大概只是同期家庭數目增長的1/3。結果便是自置居所比例反覆下跌。(公屋方面,總存量十年來增加9.3萬戶,即整體上住宅總存量十年增加18.4萬伙,也是大大落後於家庭數目增長)

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半年提出至2007年,有7成家庭居於自置居所的目標。據說當年的一個施政考慮,是自置比例較高的社會,民心較為穩定。至於近幾年社會怨氣增加,是否因為置業比率低,待考。

現時回首看舊事,先不說7成家庭置業的目標已變得遙不可及,單是要令自置居所比例重返10年前的水平(53.5%),也充滿挑戰。假設家庭數目不再增長,維持於253萬戶,便需要增加10萬戶可供發售住宅,而且新供應全由用家購入,自置比例方可回到十年前水平。

現時官方組織的土地供應大辯論,目標似乎是營造輿論,建立社會共識增加土地供應。如果社會達成共識,未來在各途徑增加土地供應引起的反對可能會減少,長遠有利於解決住宅供應不足的問題。相反,如果在「大辯論」之後,仍是人言人殊,辯論停不了,那未來的供應仍是不容樂觀。

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8年5月2日

如有任何關於按揭問題,可直接Whatsapp聯絡我們(+852 55966181)。

分享文章:
返回目錄
WhatsApp 即時查詢按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