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價以外的入市考慮

分享文章:

新盤開售,折實價較兩年前推出的較早期數項目有近兩成折讓;二手市場也陸續見到低價成交的個案。加上中美貿易談判未見結果、本地社會運動持續,一般估計年底前整體樓價尚有調整空間,在此市況下,準買家入市又應該有何準備?

多數人在盤算置業大計時,首先會考慮樓價因素,就算不能在谷底價入市,最少也希望避開高峰位。以上考慮,可說合情合理,就以本周新開價的新盤為例,最平單位折實價6百萬元以上,以近年樓價上下波幅約一成計,樓價的高低差距已達60萬元,差價足以買一輛中價房車。準買家希望近波動周期入市,可說是人之常情。

問題是,置業要考慮的風險,從來不止於樓價一項。尤其是對大多數需要借用按揭入市的買家而言,能否負擔按揭貸款更是關鍵。不少人會以為,現時借用按揭,借款人都要通過壓力測試,確保有能力償還貸款,還有何風險?

入市考慮

要留意的是,按揭借款人壓力測試的推行,的確降低了系統風險;但測試也有其盲點。壓力測試是假設按揭利率較現時高3厘,供款不可逾借款人月入一定比例,可說在供款方面,設計了一個較壞的場景。但在收入方面,卻完全是以今日今刻的情況計算,未能反映不同人士在就業、收入變動上面對的風險各有不同。

舉例而言,近期訪港旅客人數下跌,旅遊相關行業可能會首先面對收入減少,甚至是失業的衝擊。業內人士如被迫轉行,會有多快找到新工作、收入又會有何變化,相關風險恐怕不是任何簡單的工具可以計算。反而是當事人自己,可能作出較準確、貼近現實的預測。

準買家在入市前,除了考慮樓價的波幅,不妨也自行評估一下,所在行業的情況、未來一段時間收入的可能變化,才作出入市決定。

原文刊於iMoney 2019年9月14日

如有任何關於按揭問題,可直接Whatsapp聯絡我們(+852 55966181).

分享文章:
返回目錄
WhatsApp 即時查詢按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