負資產個案回升解讀

分享文章:

上周金管局公布最新按揭負資產數字,由去年第三季的零宗,上升至第四季的95宗,為2014年第三季以來,再度錄得負資產個案。一般估計,在樓價持續調整下,來季負資產數字或進一步上升,但暫時而言,應不會對銀行體系帶來明顯衝擊。

回顧香港負資產高峰期在2006年6月,當時負資產宗數高達10.56萬宗,其後樓價回升,負資產數字輾轉下跌。至2008年中,數字回落至936 宗,其後金融海嘯爆發,樓價下調約3成,2008年第四季負資產個案大幅回升至1萬宗水平。在各國量化寬鬆後,資產價格回升,2009年至2011年中, 負資產個案由9,000多宗陸續減少至雙位數水平。較特別的2011年,第二季負資產個案為48宗,第三季卻升至1,653宗。主要原因相信與當年樓價出 現4%左右調整有關。2012年至2015年第三季,負資產數字徘徊在雙位數水平。

按物業代理統計,2015年第四季樓價按季下跌約7%,以按揭保險上限為9成,一般新盤一+二按上限85至90%計,即使在2015年第3季以高成 數按揭入市,理論上也不會在2015年第四季淪為負資產。事實上在金管局的公布上,也列明新出現的95宗負資產個案,大部分為銀行職員的住屋按揭貸款,情 況與2012年以來情況類似,只要樓價輕微下跌數個百分點,那些新近以銀行職員住屋貸款入市,按揭成數逼近成交價的個案,統計上便會為負資產。

上季負資產「重現」,其實未反映整體大市走勢;踏入1月以來,樓價指數仍輾轉回落,當累積跌幅接近1成時,那些在去年中以9成按揭入市的個案,便會 陸續納入負資產的統計中。簡單來說,如果樓價跌幅逾1成,負資產個案可能出現暴升現象。例如2008年第四季,樓價按季下跌15%左右,而負資產個案卻由 2,568宗上升至10,949宗。

今次負資產重現,有兩點值得留意,其一是樓價如出現類似2008年中的跌幅,負資產出現的規模是否接近。其次是負資產如再大規模出現,對銀行體系會有甚麼影響。

對於第一點,如果樓價出現類似2008年的跌幅,恐怕負資產的規模也及不上當年。原因之一是2009年後,金管局收緊按揭指引,按揭保險的適用範圍 亦收窄,2009年10月之前,按揭保險上限是95%,樓價適用範圍更達2,000萬元。在多次調整後,現時按保的樓價適用範圍是600萬元以下,而且只 有400萬元以下物業可借9成。按保收窄,意味樓價出現較明顯跌幅,負資產個案的增加程度亦不如2008年。

另外值得留意,即使負資產大規模出現,對銀行體系的影響亦未必太大,尤其是近年投資者新按、加按受限,市場以用家為主導,面對負資產、用家與投資者有完全不一樣的心態,後者可能會止蝕甚至破產,為銀行帶來實際損失,前者卻會傾向持有物業,繼續供樓,對銀行影響相對較小。

當然,以上說的都是銀行提供按揭的情況,在按保之外,去年多個發展商亦為旗下新盤提供高成數一按。此類貸款不會被納入金管局的負資產統計,未來解讀金管局統計時,要留意真實的負資產情況可能較官方數據嚴重。

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6年2月3日
如有任何關於按揭問題,可直接Whatsapp聯絡我們(+852 55966181)。

分享文章:
返回目錄
WhatsApp 即時查詢按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