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市辣招令慈父慈母增加

分享文章:

某新盤分兩天開售,優先讓認購2戶以上買家揀樓;結果約6成單位由此類大手買家購入,當中不少購買多伙單位的買家表示購入供子女居住。市場稱此項目可謂「慈父慈母盤」。但現象背後,其實與樓市辣招有關。

父母購買物業予子女的現象,當然不是近年才出現,但所謂「親生仔不如近身錢」,過去多數情況即使上一輩有閒資,購入單位也會以自己名義持有,待百年歸老,物業才由子女繼承。但在政府推出各類印花稅之後,已持有住宅物業的買家以自己名義再入市的成本大增,結果促成大量父母借用子女名義入市。

持有本地住宅的香港永久居民再購買住宅物業,印花稅是樓價15%,未持有物業的永久居民入市,印花稅卻是樓價0.75%至4.25%,視乎樓價而定。對有成年子女的家庭來說,明顯是以子女名義入市更划算。至於購入單位後,子女會不會再轉名予實際上出資的雙親(要再付0.75%至4.25%印花稅),又或子女會不會因各種理由而不遷入居住,結果單位改作出租用途,那便是另一回事了。

無助解決供不應求根本問題

技術上,由未持有物業的直系親屬名義購入物業,再轉讓予有物業家人的操作可不斷進行;賣樓予親人後,又恢復無物業的狀態,再入市的話只需繳交較低的印花稅。主要的障礙只在於家庭的財力(包括支付首期資金/通過壓測償還按揭的能力)。

對外人來說,其他家庭有甚麼資產安排,本來無從置喙。但新盤出現大量父母以子女名義入市的現象,卻在在說明為數不少的港人仍視住宅為理想的投資工具。當然,亦不排除在投資以外,部分家長是憂慮樓價持續高企,子女未來難以自力置業,而決定提早出資解決下一輩的居住問題。

但不論動機為何,結果都一樣,市場供應一直追不上需求,物業有價有市,手上有閒資的家庭,將資金投入樓市便是理性決定。也可以說,即使辣招意圖打壓投資物業需求,但成效一直不高。要根本解決問題,始終仍要在供應入手。

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20年10月21日

如有任何關於按揭問題,可直接Whatsapp聯絡我們(+852 55966181).

分享文章:
返回目錄
WhatsApp 即時查詢按揭